MENU

学校召开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经验交流会

为解决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校内专家论证发现的问题,1028日,学校召开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经验交流会。
副校长史国权出席会议并做工作报告。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华民主持,各学院院长、学科副院长、系主任及研究生院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进行了部分学院经验交流发言。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徐熙平通过对比美国亚利桑那光学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的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大光电”学科建设理念,根据光学工程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学校总体布局地位,提出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实践环节以及学科队伍等全方位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研究生培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刘云清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本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修订过程,分析对比了本科专业、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博士的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研究培养的连续性、学科特色和我校的信息大光电特色。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蒋振刚重点介绍了本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不同层次、学科和专业领域之间的连续性和区分度,详细解释了培养方案中各个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以及它们的设置和考核依据。
最后,史国权做了“构建大光电技术学科专业体系,科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报告。他指出,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我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需求,明确不同层次及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构建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社会满意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
史国权重点阐释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原则:一是适应研究生教育转型期的形势要求,实现四个转变。即发展方式从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向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转变,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并重转变。二是明确培养目标,实行分类培养。要根据学科(类别)的层次、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各学科(类别)培养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及培养标准。三是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培养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注重创造性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国际学术交流等能力培养;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围绕科学研究开展培养工作;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对学术学位研究生要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五是突出学科(领域)特色。在各个培养环节上体现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特色和水平,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对于学校的各级重点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反映出本学科(领域)在国内、省内的优势及地位。六是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分类培养的要求、体现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生知识体系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切实做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精炼课程、注重实际。七是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训练和必修环节的设计方面,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史国权强调,各学院要全面动员、积极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积极性,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新的培养方案要体现我校以光学(光电子、光子)为主,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微电子技术等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大光电技术学科优势特色,要符合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校定位。
 
(供稿:研究生院  撰稿:王娜  审核:杨华民  编辑:周南)